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聲音,風聲、雨聲、雷聲,人的聲音,鳥叫、狗叫的聲音,音樂的聲音,機械的聲音……,太多太多了!小朋友有沒有想過,這麼多的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呢?而聲音又是如何傳達到我們耳朵裡的? 這一次,馬爺爺就來跟大家談一談「聲音」吧!
聲音的產生,是因為物體振動的關係,如果一切都是靜止的,那麼也就不會有聲音了!打鼓的鼓聲起因於鼓面的振動,而人的聲音則是因為聲帶振動的關係。小朋友可以把手放在喉嚨上,發出「啊∼」的聲音,你就可以感受到聲帶的振動了!
那物體振動所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到我們耳朵裡的呢? 物體振動會產生一種波,我們把它叫做「聲波」。聲波具有能量,可以藉由空氣或其他物質向外傳送出去。 以音叉為例,我們敲打音叉之後,音叉產生振動,振動中的音叉會來回推撞周圍的空氣,使得空氣的壓力時高時低,而使得空氣分子產生密部和疏部的變化(如圖一),並藉由分子間的碰撞運動向外擴散出去,音叉的聲波也就向外傳出了(如圖二)。聲波在傳遞時,空氣分子的振動方向和波的傳遞方向是相同的,我們把這種波叫做「縱波」。
像空氣這種可以傳遞聲波的物質,我們把它們叫做「介質」。聲波一定要有介質才能傳遞出去,像月球表面幾乎是真空狀態,太空人除非利用對講機,否則是聽不見別人的聲音的。 除了空氣可以傳遞聲音之外,液體(像水)、固體(像木材、玻璃、鋼鐵)等等,也都是聲音的介質,而且因為液體、固體的分子排列得較緊密,因此傳遞聲音的速度都比空氣來得快!聲音在水中的速度大約是在空氣中的五倍,在鋼中則比空氣中快上將近二十倍。所以當我們還看不到、聽不見遠方駛來的火車時,如果把耳朵貼著鐵軌,卻可以聽見火車的隆隆聲,就是因為鐵軌傳聲比空氣快得多的緣故。
日常生活中,聲音大都藉由空氣傳播,歷史上第一次測出空氣中的聲速,是在西元1708年的時候。當時一位英國人德罕姆站在一座教堂的頂樓,注視著十九公里外正在發射的大砲,他計算大砲發出閃光後到聽見轟隆聲之間的時間,經過多次測量後取平均值,得到與現在相當接近的聲速數據 - 在 20℃時,每秒可跑 343公尺。 現在我們知道,在同一介質中,溫度會影響聲音傳送的速度,溫度越高,聲速就越快。以空氣為例,溫度每升高1℃,聲速每秒就增快 0.6公尺。所以在0℃時,聲速是每秒 331公尺,而在 15℃時,聲速=331+0.6 ×15=340公尺(/秒)。一般我們就是以 340公尺/秒,作為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
聲音來自物體的振動,它每秒鐘振動的次數就叫做聲波的「頻率」。在物理上,我們把每秒鐘振動一次,稱為1赫茲(1Hz)。人的耳朵,尤其是小孩子,可以聽見 20Hz ∼ 20000Hz 之間的聲音,但是到了六十歲左右,大概就只能聽見 12000Hz 以下的聲音了!而像狗、貓、蝙蝠等動物,所能聽見的聲波頻率,就比人類高出了許多!下面是這三種動物的聽覺範圍。
聲音除了有高低之外,還有強弱與音色的差別。一般我們把聲音的高低(音調)、強弱(響度)、音色,稱為聲音三要素。 聲音的高低由振動的頻率決定,頻率越高,聲音就越尖銳。所以,女孩子的發聲頻率通常就比男孩子來得高。 而聲音的強弱,由聲波的振動幅度(振幅)來決定,振幅越大,表示聲波的能量越高,因此聲音也就越大聲。一般我們用分貝(dB)來表示聲音的響度。 最後是音色的差別。同樣是A(La)這個音,以小提琴拉奏和以鋼琴彈奏,聽起來是不是感覺不一樣呢?這兩種樂器所演奏出來的聲音的差異,就在於音色上的不同,而音色決定於聲波的波形。以下圖的波形來看,就可以發現兩者有明顯的差別。
希望馬爺爺的說明,能讓大家對於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聲音,其背後的種種科學原理,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