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

 

以最大的熱誠與努力  發揮愛心與愛心

期望以自己的相關知識 培養出

具備勇氣與自制 能面對時代挑戰的下一代


理念與實務詳述
 

   一、自我期許–成為一個好的特教老師

   二、作好資源班的班級經營

   三、親職教育的重要性

   四、教材與教具之製作及應用

   、個別化教學計 畫之編擬 
 

 

自我期許–成為一個好的特教老師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從事特教工作也有數個寒暑,無論我們的角色是正式教師或者代理教師,相信大家都必定深自期許,能成為一個好的特教老師。然而,要怎麼做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呢?以下就是個人的相關淺見。 

    人以為,一位好的老師,首先必須要求自己具有專業的素養。事實上,在師院的四年之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學習的,也就是教師專業的建立。現今的社會分工極細,各行各業都必定要有專精的層面,才能發揮個人的長處,並且和他人取得良好的互動,而最起碼,也能經由專業素養,贏得他人敬佩,而使個人獲致自信與肯定。

    相對而言,如果一個師院的正科生,表現都還不如未受過專門訓練的一般社會人士,則不但會被人看低,更難以獲得應有的尊重,而且影響到人們對整個師院,甚至整個教育界的評價,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專業素養的重要性,的確值得我們深思。

    教育的專業,往往並不是那麼明顯,誠然,我們懂得許多別人說不上來的專有名詞,並且做過不在少數的報告,但這並不表示我們的專業素養真正贏過一般人。教育的專業,不止表現在理論上,更著重的是實作發揮。如果光講理論而偏離現實,那麼終歸是空談,有如空中樓閣而已。因此,在經過相當的學科能力訓練後,接下來我們得要求在實習中實踐,以真正做到活學活用的理想。但真正的實踐,往往還需要極大的恆心與毅力,必須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才能體察理論與現實的差距,並設法使它們充分結合,而達到驗證的功效。

    當然,專業素養也與其他的許多層面息息相關。平日的自我充實就非常重要,隨時保持寬廣進取的心,並不放過任何的教學細節,仔細檢討改進,那專業素養肯定會不斷提昇。又有誰知道,將來在同學之間,不會出現一位大師級人物呢!

    具備了專業能力的教師,固然在教學品質上有了相當的保證,並且能得到肯定與尊重,但是不是這樣就可以稱作「好老師」,甚至「好的特教老師」呢?或許我們應該這麼說,專業能力,只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至於能否達到「教學」的目的–陶冶學生的學業與品格?還得考慮到很多因素。而就我的感覺來說,教師必須具備高度的教育熱誠,才能將自己的專業貢獻出來,使學生受益。

    市師特教系先輩留有名言:「愛心、耐心、永不灰心」,平日同學於系際、校際競賽之餘,時常把這三「心」運用在口號上,作為激勵士氣之用,事實上,這三心正是一個教師必備的熱誠,尤其是特教老師,在特殊的班級與學生之間,更得有高度的教育愛,才能勝任。

    特殊教育顧名思義,就是異於「平常」的教育,無論是資優或身心障礙的學生,都具備了與眾不同的特質,也有不同的需求,更需要特別的關愛,才能適其性而發展。例如學習障礙或智能不足的兒童,往往要花數倍於他人的時間才能獲得不到一半的學習成效,而資優兒童,所提出的問題與自我思考,也必定遠超過普通兒童,因此在教學上,特殊教師的付出往往極為可觀,不但要自行編擬教材及規畫教學,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作嚴密的觀察追蹤,更得時時策勵自己,接受不斷轉變的挑戰。如此這般的教學,可說是是充實而無法大而化之的,至於可參考的對象、可請教的前輩,卻相對的不多,如此我們也可以說特教工作是孤單的,不僅學生是少數、教師是少數、甚至教學資源也是少數,但正因為如此,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就更不能懈怠下來,更應該要求水準以上的表現。

    欲保有高度的教育熱誠,調適工作是重要的一環。特教老師除了得思考到許多一般教師不會想到的問題外,還多少承受了旁人的異樣眼光與誤解,若沒有高度的教育熱誠,一定很難長期堅守崗位。若又不善於調適,則更容易心生倦怠,缺乏動力,間接地造成教學品質低落,一個特教老師必須時時放鬆心情,並保有良好的休閒習慣,以便合理的將壓力排解,持續為這分與眾不同的教學事業而奮鬥。

    好的教師還必須具備溝通協調的能力,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校園儼然是一個社會的縮影,教師絕不能只是「獨善其身」就好,而應兼顧到與其他班級、行政系統、甚至其他學校的交流合作。尤其是特教方面,往往在各層面上牽涉很廣,許多的議題都需要大家集思廣益以求改進,我們的同學們將來都是特教界的中堅分子,而班級的情感更可以擴充到教育界中,時時保持連繫與合作,讓孩子們能得到更多的福利與關懷。

    現在已將邁入二十一世紀,的確是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而教師所受到的期望與自我要求,自然也更加的繁多。教師這個職位,已不是所謂的鐵飯碗了,就師資培育的管道而言,目前至少多了師資班等「同行」,而在本次代理代課老師的考試中,面對不少「背景」雄厚的對手,相信同學們也能感受到獲得這分教職的不易。即使在剛畢業時,我們有著較多的優勢和才能,但若不能順應時代潮流而進步,不用多久,就將被社會淘汰!而只知道日復一日的教學、處理班(級)務的老派作法,也早已經不適用於現代社會。那麼,一個好的教師,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面對這個時代呢?

    我想,生長在這個時代,不只是老師,每個人都應該將終身學習的理念更為強化,在知識學問方面,應該是永不滿足、與時俱進的。在這個社會中,除了教育的本行以外,也有太多可以接觸、學習的事物,等待我們去發掘、開拓,也許二十餘歲的我們,還不很明白自己真正的性向與才能所在呢!更何況,單就教育上來說,以往在學校中的終究是以理論學科為主,實務經驗方面就相對的缺乏許多,在未來的學習歷程中,至少我們必須將理論與實際真正結合,讓自己成為一個最低限度的,有能力的教師,也就是說,過去、現在、乃至於未來的我們也都無時無刻地在學習,而最短程的目標–成為成熟的教師,還不算達成呢!

    在進修學習的管道方面,也可以說是數之不盡,從大家常考慮到的研究所、各種進修研習,甚至無可避免的兵役,何嘗不能看作是實實在在的學習場所呢?只是每個人的選擇與體會,都有所不同罷了!而就我的看法,在國小教學上逐漸成為主流的項目,當推電腦與英語了!因此我們可以把它們列為首要的學習目標,以便使自己能具備更堅實的能力基礎,並且為進一步的學習歷程作好準備,最低限度,也能成為一位受大眾歡迎的教師,在實務上一定能如魚得水,盡情發揮的。

    當然,想成為一位好老師,吃苦失敗是在所難免的,相信同學們在教學中,一定都遇見過或多或少的挫折和阻礙,也應當更能體會特殊教育的精神所在,教育的工作是如此神聖而艱辛,但成為一位好的特教老師是我們共同的目標,且讓大家共同勉勵,為仍亟待開發的特教領域盡一分心力,讓我們的兒童能在合適的環境中成長茁壯,讓下一代能創造出更美好的福祉與願景。

 

 

作好資源班的班級經營

 「班級經營」對每位教師而言,想必絲毫不陌生。想當年我等尚負笈於市立師院時,甚至即有名曰「班級經營」之課程!當其時也,先生曾於班級經營之重要性強調再三,且促我等時常思考,如何使班級之運作效率達於至高?不獨須將例行事務順利完成,更要求課程學習之活潑生動,使生徒得於自然之狀態學習,而得至高之成果,於今細思之,此真深厚豐富之學問也!    

        「班級經營」,就字面上來說,有許多種不同的解釋,母校校長吳清山先生,就認為班級經營,乃是教師或師生遵循一定的準則,適當而有效地處理班級中的人、事、物等各項業務,以發揮教學效果,達成教育目標的歷程。並指出六項主要的班級經營內容:行政經營、教學經營、自治活動、常規輔導、班級環境、班級氣氛。而楊世賢先生,亦歸納出六項班級經營內容:班級行政的經營、班級教學的經營、班級常規的經營、班級九境的經營、班級氣氛的經營、親師關係的經營。雖然各派學說各有所長,但都希望能指出班級經營的重點與核心,而使教師能有所參考與依循,可說是殊途同歸。 

        而我等皆為特殊教育之工作者,除了一般普通班的班級經營外,更必須思考到特殊班的班級經營。特殊班和普通班之間的差別,當然是有目共睹,毋需贅述,至於班級經營上,就自然有許多要點必需注重了!以下我們將試著透過各項層面,來深入探討身心障礙資源班的班級經營。提到班級經營就不能不了解身心障礙資源班的年度大事,其工作內容,可分為轉介、鑑定安置、教學輔導、回歸轉銜等四個階段。在轉介時期,教師必須作好與普通班教師、家長的溝通協調,並在必要時委請行政單位協助,資源教師在收到轉介表以後,也必須完成收集資源與彙整的相關工作。在鑑定安置時期,教師須完善進行施測項目,並發現兒童是否有其他障礙。在安置時期,資源教師必須召開家長座談會,函請教師、行政人員、相關專業服務人員、家長等出席會議,在會議中,要特別加強家長的心理建設與輔導,並肯定級任教師的愛心與付出,並讚揚兒童的優點及待開發的潛能,教師要有營造氣氛的能力,使親師溝通能真正上軌道。 

而在教學輔導時期,教師則必須全力以赴,診斷學習狀況、分析學生能力,並進行教學準備及實施計畫,並在教學後進行評量與評鑑,再修訂學習診斷及教學計畫,在不斷的修正與改進中,使教學的成效更為完滿。教學輔導時期的工作長達一學年,對學生的影響可謂至深且鉅,而教學的設計與進行也是教師必須終生研討的重要課題,因此教學輔導時期事關最終的教學成敗,值得我們格外重視。 

最後是回歸轉銜時期,這即是教師一年工作的尾聲,也決定了學生未來的路該如何走。教師應根據教學評量及測驗結果,提出回歸普通班或是繼續留在資源班的建議,決定下年度的安置方式。而如果有畢業生需要轉介到國中的特殊班,資源教師或特教組長也應為這名兒童辦理轉銜服務,為兒童作好更進一步適當安排。 

至於我曾經任教的班級是啟聰資源班,啟聰資源班的班級經營,雖然和一般的身心障礙資源班有相通點,但也自有偏重與獨特之處,以下將就我的心得,略作簡單說明: 

        首先在行政經營方面,不論是啟聰班或資源班的教師,都必須確實了解相關的法令,以便掌握班級運作的要點。經費運用也必須適當合理,為班級購置必須的軟、硬體,以便使師生共蒙其利,達到專款專用的目的。教師必須掌握能運用的資源,例如普通班教師的學科專業指導,以及社會公益機構的贊助,例如本校曾於一週前,商請伊甸基金會協助,舉辦身心障礙體驗活動,讓普通班的正常兒童也能了解身心障礙的不便,培養出關懷與接納的心。啟聰班教師更必須隨時充實自己在專業領域內的能力,把握每一次進修研習的機會,不落於時代潮流之後,在科際整合之下,了解最新的教學與科技動態,才能編選有效的教學策略,將快樂健康的特教園地建構出來。 

啟聰資源班與一般資源班最明顯的區別,就在於其成員的一致性,亦即普遍地具有聽力缺損,故在教室布置上,我們必須更加注重視覺提示的功用。由於聽障生對於聽覺上的刺激較不敏銳,因此他們會自然地偏向感受來自於靈魂之窗–眼睛的刺激。針對這一特點,啟聰班教師必須適當地設計教學情境,恰到好處地拿捏,一方面要避免因為過多的視覺刺激而造成學生分心,影響學習成效,另一方面又不可太過單調,而致產生倦怠感。適當的情境將使教與學都能輕鬆有效,事半功倍。 

在啟聰班的年度工作中,基本上較沒有回歸普通班這一項,因為大多數的聽障都是永久性障礙,學校教育所能做的,是讓他們能僅量融入大團體,與同儕及社會大眾正常互動,彼此接納,而這往往是一段相當長久的歷程,當不僅國小階段而已,尤其是較為嚴重的中、重度聽障生,雖已配載助聽器幫助接收,但因為早期互動的延誤,往往仍在語言的理解與表達上有著相當程度的阻礙,對於這樣的學生,我們應慎重考慮國小畢業後的安置方式,必要時,仍應使他們繼續就讀國中或高中的啟聰班,並隨時注意生涯諮商與輔導,不斷補強缺失的部分,以求在學生成人後,能自食其力,成為社會發展的新生助力。另外,由於啟聰班學生聽力不佳,與人溝通不易,甚至易生誤會,而多數具有偏內向之傾向,雖然如此特質,在教室管理方面,較易控制秩序,而不會有一般班級常見的吵鬧情形發生,但也可能促使學生自我封閉,不願融入群體。故在啟聰班中,除了語言矯治及課業輔導外,更應注重平時的溝通及互動訓練,畢竟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與人良好相處,學業表現反而位在其次。聽障生的內在表達,由於外表的靜默,常不為人所知,而易生偏差心態,因此他們在心理層面的調適也相當重要,教師和家長務必審慎引導,求其正常發展,以免在身心發展上出現附加的障礙,甚或誤入岐途,造成遺憾。 

而在IEP的製作方面,啟聰班也與一般的資源班不同,除了課業上,便十分著重溝通與聲音的訓練。本校在過去,常配合樂器演奏教學,以便兒童能自然培養音感,並在期中的表演中獲得成就與肯定。而在語文方面,更可配合繞口令或短文朗讀等方式,讓平時極度安靜的聽障生也能秀出他們自己最純真的聲音,從而建立勇於說話的自信,對日常的溝通更有把握。

由於啟聰班在數量上,本就遠少於其他類別的特殊班,是以在資料的蒐集取得上就較困難,而能請教的前輩師長也就更形稀少,因此我就更必須自我要求了!希望在往後的日子裡,能獲得更深入的教學經驗與體會,能得到更多的成長與突破。 

無論在哪一種形式的班級中,班級經營永遠是每一位教師都必須終生研討的課題,它不但是以往所習理論的充分印證,也是教師工作成敗的重要關鍵,唯有實際要求班級經營的工作效能,並且精益求精,才能達成融合教育與零拒絕的理想,並且保障特殊兒童的教育權益,讓特殊教育法的精神能真正落實。

 

 

親職教育的重要性

       雖然傳統印象中,所謂的「教育」似乎都在學校中進行,但那僅指「學校教育」而言。真正的教育不但沒有空間的限制,更沒有類別的限制,可說無時無刻,人都能感受到「教育」的力量,都能從各種不同的事物中學得知識。事實上,兒童在接受「學校教育」之前,早已融入了「家庭教育」中,在學齡前,兒童的二十四小時完全屬於家庭,而在入學後,家庭生活所佔的比例,也與學校生活不相上下,是以家庭對兒童的影響力,是既深遠且無可否認的。 

美教育家Buscaglia1975)有言:「無論有多少專業人員來教導特殊兒童,其效果之程度,仍遠不及特殊兒童父母的影響力。」由此可見親職教育重要性之一斑。的確,擔起父母之責任絕非易事,而身心障礙兒童之母父也就更是難為,其投注之心力與時間,必然遠多於一般父母,但有耕耘必有收穫,只要認真經營,相信對於孩子的成長與發展,絕對能產生良好的建樹。 

家庭既然是兒童的生活重心所在,那父母的角色也就更加地突顯出來了!在中國傳統社會中,這種現象更是明顯。家長與身心障礙兒童的接觸是最頻繁,時間也最久的,對於兒童的優缺點與行為習慣等,都有著較為深入的認識,因此對於身心障礙兒童的訓練而言,父母親堪稱最為適當的人選。只是「望子成龍」的心態,常讓先前懷抱過多期盼的父母親,無法接受自己子女是身心障礙兒童的事實,傷心與失望是人之常情,此時端視父母親能否將所受的打擊轉化為力量,而盡最大的努力,使兒童的將來的發展得更加順利。 

整合家長組織,是一個有效而可行的方法,這必然有助於特殊親職教育的順利推行。家長組織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讓有類似經驗的家長能互相交流,互相幫助,缺乏經驗者,能夠經由資深家長的經驗分享,相互支持、鼓勵、協助,經由「同病相憐」的調適,而儘早過情緒的低潮絕望期。而在經費的募集、資訊的交換、各項諮詢與轉介服務,至親職教育的普遍推行,以及推動社會教育立法等等,家長組織都能起到十分重要的功能。經由家長組織的充分運作,不但家長們能了解自己對子女影響的關鍵性,更能在往後的日子裡,整合群體力量,共同為特殊兒童的權益來盡心力,這將使社會大眾能更了解、接納身心障礙兒童,而對孩子的未來,也無疑提供了更多的希望與期許。 

在我實習與教學的過程中,自然亦曾與形形色色的學生家長接觸過,而說到討論的內容,則經驗的分享與交流有之,問題的解決與討論有之,而負面的牢騷與無奈亦在所多有。有一句我們系上常常提到的話:「愛心、耐心、永不灰心」,其實這段話不止適用於教育工作者,也同樣適用於特殊兒童的家長們,對特殊兒童的養育、教育,誠然需要付出更多的關懷,也確實不可缺少堅定的信心與毅力,這對於特殊兒童的家長而言,將是一分艱苦的考驗,若能通過這分考驗,則我們更能相信他們是十分優秀的家長,能夠面對許多普通父母親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因此,對特殊兒童的教養,也可以視為一個自我學習的絕佳機會,從中所能獲致的經驗與成長,絕非一般人所能體會與感受的。 

當然,並非每位父母親都能接受事實,都能以同理心來認真地思考兒童的立場與心境,畢竟人們的個性、能力與背景都各不相同。當一個家庭面對身心障礙兒童的來臨時,所需考量到的,除了經濟因素,家庭組成外,更少不了一些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與他人的異樣眼光,這些都足以使父母親怯於面對現實,無法平心靜氣地為兒童設想。我們也不時可見到,一些身心障礙的兒童生長在不健全的家庭,如父母不睦,家庭破碎等情況,而最普遍的則為貧窮與管教失當問題,便會造成許多不良影響,輕則因為家人的漠視,錯過了早期介入的時機,而疏於補救其不足,或加深其障礙程度;重則由於各種的不利因素,更將衍生出問題行為,甚至造成社會的禍害與負擔,這也都是我們不樂於見到的。例如我班上的個案中,就有一名聽障兒童,雖然智力方面十分正常,由於父母離異,家庭情況不穩定,並且父親為幫派分子,並幾近文盲,使得他回家後,缺乏正確的語文刺激,課業完全不加複習,作業往往在抄寫中蒙混過關,在生活常規方面,也時常惹事,不但學習上成效極差,家長也不願與教師協調,造成即學即忘,這樣一來,日後此個案很可能一直無法與人正常溝通,而傾向情緒不穩或自我封閉,而導致身心狀態的不適,甚至產生更多問題行為,成為社會人群中的不良分子。 

針對普遍存在的親職教育問題,當家長尚未具備妥善處理的能力時,即需要尋求各方面的輔導與協助,例如學校的輔導室,特教老師,以及社會上的許多政府機關、公益團體等,都設有相關的服務,可供大眾運用與參考。尤其近幾年來,為使特殊教育得以落實,政府更是作了相當多的努力,無論是此方面師資的質量提昇,知識的宣導普及,和軟硬體設施的擴充,相信都能為日漸茁壯的特殊教育界,產生更多的希望與動力,憑藉著諸多生力軍的付出,及社會大眾的了解與配合,相信必能培養出更健全、更快樂的下一代。 

如果家中有了身心障礙的兒童,父母應給予他們愛與溝通,並真正接納孩子,不但正視孩子聽覺障礙的事實,也要能接受隨之而來的各種問題,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困擾,能夠循正當的管道抒解。父母應以協助者的角色,付出相當的時間與努力,以同理心感受孩子的實際需求,順應其個別特性,以激發潛力,為將來作好周全的準備。父母親對兒童的期望,必須合理而可行,且適當地應用「畢馬龍效應」。父母親必須相信子女的能力,定出較為高遠但不離譜的標的,使孩子能有努力的終點,畢竟事實上,也的確有不少身心障礙兒童,能發揮所長,成為一代宗匠。此外,還得讓孩子多參與家庭事務,以累積經驗,擴充生活領域與視界,讓孩子的所得能全面。教育常說:「加深加廣」,在廣泛培養興趣與經驗之餘,還須加強各種經驗的深度,與孩子多多分享,讓他得以掌握事務的微小精要之處,如此一來,在學業上,可以迅速捉住重點,事半功倍,在情感上,也能夠更為專注與細緻,對人格的養成有積極正面的功效。而最後,仍須注意的是,無論何種期望,都必須合理而適切,在認清兒童特質與實際能力的前提下,使兒童的發展能按步就班,有系統地進行。 

在充分考慮孩子立場,並適當付出的情形下,若一旦能在孩子的各方面能有所進步,那分喜悅與成就感就絕非筆墨足以形容的了!所謂辛勤播種,必將含淚收穫,只要是真心付出,就必定有相當的成果,若能不過分在乎其回饋的程度,但需假以時日,必得使兒童獲致難以估量的成長與突破,盡其所能,成為社會上的有用人才。因此,我也願意在本文末尾,向為了特殊兒童而勞心勞力的父母親們,致上最真摯的敬意! 

家庭,不但是兒童的生活核心,更具有無比強大的影響力,父母親在孩子的成長與教養方面,更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在教師日常的「學校教育」之餘,「親職教育」也是相當值得我們注重及思考的課題。親師溝通的成效,將影響孩子未來一生的發展,教師與家長,應通力合作,彼此支援,共同為孩子的幸福而奮鬥,讓身心障礙的兒童,能發揮最佳的潛能,在人生大道上,走得更平穩,更有自信! 

 

 

教材與教具之製作及應用

        俗語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例如:廚師欲調理美饌,鍋鏟配料必不可少,工匠欲雕琢藝品,釘鎚刀鋸亦不可缺,各行各業如此,執教鞭者如我等,又何獨不然?教育之「器」究竟何在?即為以下討論之「教材、教具」矣! 

若要明白教材與教具之重要性,便需先了解何謂「教學」。簡言之,教學即是教師使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其實若不論優劣,單就「教」來說,只要是能正常表達的人,就可以勝任,教師若欲突顯自身在教學上的專業素養,就必須注重效率,並且妥善運用「教材與教具」。面對「教學」這個課題,即使未受過師範訓練的人,也都會直覺地進行,就好比父母親都能教導兒女生活技能,甚至同學們也會互相分享經驗,達到某種程度的「學習」,但未受過教學訓練的人們,常以最原始的手段,例如單憑口頭的講述或者動作示範來進行教學,許多經驗不足的教師,也常採用此種方法。然而,這樣的形式固然直接,卻不見得有效。由於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是心智都尚未成熟的兒童,因此,在教學進行時,我們必須講究成效,以生動的教學活動,配合適當的教材與教具,才能達到「授業」的基本目的。 

兒童的特質之一,就是難以維持專注,而且極易排斥純以文字為主的訊息,他們必然較易接受生動有趣,且直接明白的教學方式,事實上,不止兒童是如此,即使我們也多少有此傾向,試想,在許多成年人參與的演講或研習活動中,如果主持人的聲調一成不變,從頭到尾只顧講述,缺乏教學媒體與師生互動,就可能有許多人因感到枯燥乏味而頻夢周公,造成學習的效率低落。但是如何使教學能夠生動有趣?教材和教具就具備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力了!畢竟有太多的知識不是光靠講述與書寫就能表達,總得經由實際明確的呈現或操作,才能真正掌握其精神所在,而將之類化、應用之。 

在傳統式的教學方法中,其實就已經相當注重教材與教具的運用,並且有了相當完善的規畫措施,各教材的每一章節,也都大略具有相對應用的配套措施,祇是在過去的年代,教材和教具往往相當統一與僵化,不能提供教師們較多自由發揮的空間,並且在教學方式上,也常多所限制。至於課程的目標,則偏向於單一的價值觀或思想層面,整體的運作都朝向可預期的方向進行。 

今日的教學,則強調學生的個別差異,在特殊教育方面尤其明顯。教學的目標,已不再是一言堂的模式,在教材中也常鼓勵學生採取多角度的思考,以及全方位的學習,對事物價值觀的認定,更是多元而開放,在如此的潮流趨勢下,教材與教具也必然有了相應的改變與發展。教師除了指定教材的配套教具以外,還擁有不少自由揮灑的空間,例如許多空白課程的設計,以及愈見活潑的社團活動等,他如前些時日廣受討論的建構式教學,也是相當鮮活的例子。而在特殊教育的領域中,為了因應不同特質的學生,給予適當的個別化教學,教師發揮的範圍便更形寬廣,特教班並且配有相當數量的空堂,特教教師便得以自編教材與製作教具,以充分發揮主導課程的能力。 

在師院四年的課程中,也曾有多次的不同性質的教育實習,期間我們常會遇到製作教具的場合,有時甚至還被要求每節課均製作教具,且進行教具的評比,一如美勞作品比賽一般,到此時同學們無比卯足全力,利用下課及休息等時間拼命製作,務求獲得高分。誠然,在長久時間的準備後,可製作出美觀的教具,再搭配熟練的教學,必能呈現出精彩的課程演示。但這些教具,大多是精美有餘,實用未必,甚至在教學演示結束後,即成廢物一堆。教具的原料,多半是紙類和保麗龍,前者因為裁剪過於細碎,常無法再度利用,後者則更是破壞環保的元凶之一,甚至連資源回收都無法作到,如此一趟教育實習下來,製造出的垃圾著實不在少數。另外一個問題,則是自製教具的過程中,常耗費過多的時間精力,有時為了增加十多分鐘的效果,便捨現成的教具不借用,而花費了數小時的功夫,如此不禁令人質疑,教師還有多少時間可以思考教學布局、及批改作業等,何況還加上少部分休閒活動所占去的時間呢? 

因此,個人認為,教具的使用,必須合乎自然、經濟的原則,若可於校方教具室中借得,且無破損毀壞,就毋須自製,而自製的教具或布置等,也最好是能夠長久使用的項目,例如公布欄、牆面布置、標語、字卡等,如此方能落實環保理想與勤儉的美德。其實亦有同學認為:「黑板和粉筆即是教具。」的確,一個善於表達,並且能快速地完成板書板畫的教師,即使只用教室中最陽春的器材,也能夠有相當精彩的表現,就學生們的收穫而言,也未必少於一籮框的教具之功效。然而,使用「黑板和粉筆」,也需掌握中庸之道,不可因為其構造簡單,便怠惰懶散,遇需用其餘教具時,仍以此帶過,就反而會造成教學粗略、浮濫的負面效果了。 

在某些課程中,教具有其專業性與絕對必要性,例如我日前所參加的一場急救術研習,講座幾乎全程使用純口述教學法,於是許多止血帶等器材的應用,以及抱持傷患的方法與位置等,幾乎毫無實際圖象可循,聽眾連理解都有困難,更遑論實際應用在緊急事故中了!所幸該場研習後半,我等進行CPR(心肺復甦術)研習,便相當有趣而直接,因為有具體的假人可供實習,此假人即著名的「安妮」,附有電腦顯示器,以直接得知施壓位置及力量大小是否正確。由此次對照中可以得知,教具的適當運用,可補強口述教學的之盲點,使教學真實而成果久遠。 

身處於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教材和教具的進化空間更是寬廣而無限,新一代的教師,除必須了掌握既有的傳統材料外,更應深入探討電腦輔助教學,配合適當的軟硬體,使學童能真正受惠。在特殊教育上,借重先端科技的地方也不少,例如盲用電腦、放大螢幕,及適用於各類資優、身心障礙兒童的教學軟體等,都是教師的好幫手、學童的好夥伴,融合科技的妥善運用,將使教學能精緻化、效率化、多樣化,而達到事半功倍的理想。 

在本文即將結束前,值得一提的是,教材、教具絕非教學的全部,好的教材和教具,除了要搭配適當的教法外,尤其不可或缺的,仍是教師的熱誠與愛心。如果將教學比喻為烹調,那教材教具即是材料,教法則係廚藝,但教育愛卻是爐火,如果少了無比的熱力,只靠微細的爐火,即使技藝精湛、材料齊備,也是不可能煮出一道好菜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妨以同理心去體會、關懷學生,這樣必定能拉近彼此的距離,使雙方更容易產生共識,也更能使教具的功效發揮到極致。 

結語:一個優良的教師,所必需具備的能力,當不止所謂的崇高理想而已,他必須完成教導學生的重要使命,才算稱職,而想使學生能真正成長,絕非教師自獨善其身,只憑一己的涵養豐富就能達成的。教師必須以合理適當的教材教具,搭配良好的教學方法,才能確保整個教學活動的順利與充實。因此,對某種知識很熟練的專業人員,若沒有適當的教材教具搭配,就未必能使學生了解其上課內容,亦不見得可以成為合適的教師。我們注重的應是教師能否將所學真正授予兒童,使他們能獨立運用知識與技能,如此一來,才能使教育最基本的要求能夠達成,而為學生們奠立深厚的基礎,日後若欲導入更為進階的專業知識,自然事半功倍矣!

 

個別化教學計畫之編擬 

        IEP,即「個別化教育方案」的縮寫,是特殊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教學開始時,首要進行的工作之一。特殊教育老師必須針對身心障礙學生在某一段學習的期間,邀請家長參與,經由雙方的研究討論,取得共識,找出個案的需要,再根據這些資訊擬定出完整性的教育方案。

 IEP在學習上,是每一位特殊學生而言,是管理的工具,它最主要的的目的,就是要保障學生所受教育的權利與品質,以便使個案能真正獲得學習的成效。近年來的特殊教育,非常強調教育機會的均等、零拒絕、與回歸主流、融合教育的理念,以便兼顧少數學生,尤其是常被一般人忽略的特殊兒童們,與眾不同的需求。立法院已正式修正通過了特殊教育法第27條,並且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也依據本條文,擬定了國民中學特殊教育的相關規定,在兼顧法律規定與實際需求的情形之下,IEP的擬定與執行已經成為勢所必然的了。 

    IEP可分為傳統式與改良式兩種。傳統式的IEP,並沒有固定統一的格式,完全依賴手工填寫,它不但在撰寫製作上需要長時間的投入,修改調整時更是煞費心力,而在診斷評量工具方面時常不足,其結果也無法瞭解學生起點行為的情況下,又受限於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經驗,常無法完整擬定長短程目標,便難以將設計與執行完整結合,不易發揮IEP實質上的精神,更加重了教師額外的工作負荷,成為應付評鑑用的官樣文章。因此,在學者專家的努力之下,已經產生了改良式的IEP,它的內容包括基本資料、診斷評量資料、長短期教學目標、評鑑會議記錄等等,而最大的特點,在於它可以經由電腦建立起資料,在製作時的填寫勾選上,堪稱是簡單省時,事半功倍,不但符合目前資訊社會的潮流與趨向,也能發揮工作效率與人性訴求,因此是較為理想的形式。 

    「工作分析法」與IEP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所謂工作分析法,就是把長程目標視為一項「工作」,由教師依據教學經驗,結合學生的個別差異,把握由淺入深,由簡單具體到複雜抽象的法則,將一抽象行為分析成一連串可以具體操作或評量的小活動,每個步驟提供了一個簡單而緊密銜接的知識,當學生在某個步驟遭遇學習上的困難時,必須在這個步驟和前一步驟之間,再分析一或多個適當的步驟抽入,協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在特殊教育的領域中,無論是資賦優異或身心障礙的學生,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有相當大的個別差異存在,即使是屬於同一障礙類別的學童,在其細部類別特徵的顯示、生活習慣、性格特質,甚至於學習潛能與特性上,都不會完全相同。個別化教育方案的要義,就是希望透過個別資料的蒐集、觀察與分析,以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優缺點、個別需求與相應的策略,並且在編序之前,針對學生能力水準的相異點,訂定適應個別需求的評量標準。而施行結構化的教學後,再進行評量,產生的結果也可能不同。因此,為每一位特殊學生撰寫一分IEP是相當必要的,透過教學記畫與管理工作,才能銜接各個教育學程,並協助學生獲得適性教育,真正發揮IEP的功能與目的。 

    IEP在實際執行上,有一對一的個別教學,也有小組或班級的團體教學,必須視學校的安置或學生的學習需求來安排。班級中IEP的實施,要兼顧到回歸主流與融合教育的趨勢,所產生的現實問題,例如特殊學校招生人數減少,以及學生程度上愈來愈趨向多重障礙的情況。在目前的常態分班政策之下,在同一班級的內的學生,個別差異便十分明顯,在傳統上以老師為中心設計出的教學活動,為了教學進度及品質的保證,常只顧及中上程度學生,而犧牲了「後段」生,如此作法是避免在心力分散的況狀下,因為少部分學生而影響到全體,使教學與學習的效果都大打折扣。而在班級上想要真正實施IEP教學活動,教師必需先改變傳統教學的觀念,而接納學生的個別差異,真正了解他們的起點行為,兼顧到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在教材的編選上,也必須顧及最佳與最差的兩極學生,並配合工作分析法建立結植化編序教學,再根據學生的學習反應,適時調整、修正教學活動,才能創造出成效,讓師生能一同分享努力的成就感。 

    IEP並非僵化不變的,在教學上必須時時視需要而作調整,在其教學設計和實際教學無法配合時,也應有適當的處理方式。由於沒有任何一種方式可以完全又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能力,更缺乏足以將編序教材設計得非常完整的教師,即使教師充分利用了標準化測驗與自編檢核表,再配合觀察方法來深入了解個案需求,也根據以上資料選定、分析教材,又透過工作分析法擬定教學目標,但還是時常出現IEP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脫節的狀況。因此,IEP在實行上,可以經過試教模擬的程序,再根據學生的實際反應來作調整與修改,不斷調整以達到最適當的目標。 

    在學校行政要點方面,原則上,各校每一學期必須召開兩次IEP評鑑會議,以便在期初評鑑會議中,討論並確認學生的安置模式、教學型態、使用教材、行政支援等事項;在期末評鑑會議時,檢討實施成效,結果可否回歸主流或重新修訂IEP等等,也可提供下次教學與評量的參考。當然,在學期中也可視實際需要而召開臨時會議,以便隨時討論學生的行為反應,尋求解決或輔導的策略。 

在個人的經驗而言,IEP的擬定的確不易,面對班上性質各異的學生,必須建立個別的詳細資料,並訪談家長,了解個案的好惡,人際關係,以便確立教學設計方向與增強物的使用形式等,之後更得詳細擬出長短程目標,嚴密掌控教學進度,最後必須作好每週的教學紀錄,了解個案的學習歷程與成效,這一連串的工作是繁複耗時的。而另有一個深刻的體會,就是現代的教師,應當更加強電腦文書處理的能力,以便將成堆的資料匯起來,以製作出合適的格式,並美化版面,使艱澀的數據記錄能充分而適當的呈現,讓IEP的讀者能一目瞭然。再者,特殊班的自編教材、工作分析等更是一門極深厚的學問,而在每一次教學後,我也常思考到一個老問題,就是「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其實理論之所以產生,也是來自於實際經驗的觀察、體驗,而由前輩學者總結出各自悟得的學問,歸納出一套思想依據。我們常說理論與實際不易結合,其實從IEP的擬定與實作就能了解問題癥結所在了!IEP的內容,所表達的是考量諸多現實狀況後,理想中最合適可行的教學目標,但預想中的目標並非一次擬定就完美無缺,一如前文所述,好的成果必須經過不斷的修改與檢討,經過無數的挫敗和融會,才能呈現在大家的眼前,而身為特教工作者的我們,正應該以高度的教育熱誠,配合充實的專業知能,努力將IEP這項基礎工作完成,以便為將來後續的教學與實作奠立良好的基礎。

     在目前的教育趨勢之下,特殊班的學生障礙程度已經更加的嚴重與趨向多重,在個案問題方面,除了心智以外,更伴隨著行為、情緒、感覺統合及發展遲緩等問題,他們真正需要的教育方案絕對不是目前傳統的分科教學所能應付或處置的,未來的特教工作者,必須有前瞻性的眼光,與寬廣開闊的心胸,應順應時勢潮流,調整舊有心態,不斷充實各方面之相關能力,以適應將來不分類的教學型態,以便營造出無障礙的教學環境,特殊兒童也能直接受益,由學習中獲得更多的成長,讓教育福祉能開花結果,IEP的理想也真正落實。